一、目的要求
1.觀察不同材料在顯微鏡下的微觀形態,通過本實驗了解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下的顯微組織;認識和掌握對陶瓷材料進行相分分析和相量測定的方法;了解和觀察高分子球晶的結構和形態
2.掌握光學顯微鏡結構和使用方法
二、基本原理
1.鐵碳合金在平衡狀態下的顯微組織觀察 根據組織特點和含碳量的不同鐵碳合金可分為工業純鐵、鋼、鑄鐵三大類。工業純鐵含碳小于0.0218%C,碳含量小于2.11%的鐵碳合金稱為鋼,碳含量大于2.11%的合金稱為鑄鐵。
碳鋼和白口鑄鐵在室溫下的組織均是由鐵素體(F)和滲碳體(Fe3C)這兩個基本相所組成,只是因含碳量不同鐵素體和滲碳體的相對數量、析出條件以及分布情況有所不同,因而呈現各種不同的組織形態。
鐵素體是碳在α鐵中的固溶體,常用符號“ F ”表示。鐵素體組織為等軸晶粒,晶體結構為體心立方晶格。
滲碳體是鐵與碳形成的一種化合物,常用符號“ Fe3C ”表示。按成分和形成條件不同,滲碳體可呈現不同形態。
珠光體是鐵素體與滲碳體的機械混合物,常用符號“ P ”表示。在一般退火情況下,它是由鐵素體和滲碳體相互混合交替排列形成的層片狀組織。
純金屬與單相合金的浸蝕是一個化學溶解過程,當把拋光后的試樣與浸蝕劑接觸時,首先拋光面上的形變擾動層被溶解掉,這時鋼的顯微組織沒有任何的顯露,緊接著是對晶界的化學溶解作用,在晶界上原子排列的規律性比較差,因而快速地被腐蝕掉形成凹溝,這時合金顯示出多邊形晶粒。若浸蝕繼續進行則浸蝕劑將對晶粒本身起溶解作用,由于每個晶粒溶解的速度并不一致,浸蝕以后每顆晶粒都將按照原子排列最密的面露出表面,在垂直光線的照射下將顯示出明暗不一的晶粒。
兩相合金的浸蝕主要是電化學浸蝕過程。不同的相由于成分、結構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電極電位,在浸蝕液中形成了許多對微小的局部電池,鐵素體具有較高的電極電位為陽極,浸蝕時發生溶解變得低洼粗糙,滲碳體具有正電位為陰極基本不受浸蝕。鐵素體在光鏡下呈暗黑色,滲碳體呈白亮色。
2.陶瓷材料相分和相量分析
在顯微鏡下觀察陶瓷試樣通常可以見到三個不同的相分,即晶相、玻璃相和氣相。
晶相是由晶體物質所構成,它的形狀是比較規則的多邊形,也可能是接近于圓形、長條狀、針狀以及樹枝狀等。這些情況除了和該晶體物質內部構成、晶體生長和雜質的摻入有關外,還和材料制造過程有關。晶相一般分主晶相和次晶相,主晶相是陶瓷材料的主體,它可以由單相多晶組成,也可以由多相多晶組成;次晶相的生成一般在晶粒內部或邊界上析出,也可能在玻璃相中出現,常見的有針狀、柱狀、片狀、球狀等。
玻璃相為無定形體,在偏、反光顯微鏡下觀察時呈現灰黑色,分布在晶粒的周圍呈連續狀或孤島狀,它在瓷體中起著結合強固的作用。
氣相在陶瓷結構中常見,它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揮發性雜質或結合劑等的含量、成型、燒成和熱處理工藝。它的形狀大小、分布及含量直接影響陶瓷的各種性能。在鏡下觀察氣相時,都呈現黑色的孔洞,磨成光片不經腐蝕也能看到,這是由于空洞不反光的緣故。氣孔的形狀各異,有圓形、橢圓形、蠕蟲狀等,氣孔有時包裹在晶體內部。
陶瓷結構中的粒徑、平均粒度及粒徑分布也是表征顯微結構特征的重要參數,其大小和均勻程度會直接影響諸多物理性能,如材料的強度、韌性、硬度、導熱、導電、介電、敏感、腐蝕、催化、摩擦磨損、光的吸收與反射等都與粒徑及分布特性密切相關。
3.聚合物球晶的觀察
晶體和無定形體是聚合物聚集態的兩種基本形式,很多聚合物都能結晶。聚合物晶體從形態上看有單晶、球晶、纖維晶、串晶、須晶等。在片狀單晶體中分子鏈垂直于晶體表面,在纖維晶和須晶中,分子鏈沿纖維軸方向排列。聚合物從熔融狀態冷卻時主要生成球晶,它是聚合物晶體的主要形式,對制品性能有很大影響。
球晶是以晶核為中心成放射狀增長構成球形而得名,是“三維結構”。但在極薄的試片中也可以近似的看成是圓盤形的“二維結構”,球晶是多面體。由分子鏈構成晶胞,晶胞的堆積構成晶片,晶片迭合構成微纖束,微纖束沿半徑方向增長構成球晶。晶片間存在著結晶缺陷,微纖束之間存在著無定形夾雜物。球晶的大小取決于聚合物的分子結構及結晶條件,因此隨著聚合物種類和結晶條件的不同,球晶尺寸差別很大,直徑可以從微米級到毫米級,甚至可以大到厘米。球晶分散在無定形聚合物中,一般說來無定形是連續相,球晶的周邊可以相交,成為不規則的多邊形。球晶具有光學各向異性,對光線有折射作用,因此能夠用偏光顯微鏡進行觀察。另外還可以觀察到黑十字消光圖象。有些聚合物生成球晶時,晶片沿半徑增長時可以進行螺旋性扭曲,因此還能在偏光顯微鏡下看到同心圓消光圖象
三、儀器和樣品
金相顯微鏡、偏光顯微鏡、工業純鐵、40鋼、T8鋼、亞共晶白口鐵、聚丙烯球晶樣品、SrTiO3壓敏陶瓷、BaTiO3電介質瓷樣品。
四、實驗步驟
1. 金屬材料的平衡組織觀察
觀察的典型鐵碳合金為工業純鐵、40鋼、T8鋼、亞共晶白口鐵。用金相顯微境行觀察并比較各種典型合金的組織特征。
繪出實驗所觀察到的試樣組織圖,在圖中標明各組織組成物的名稱,并比較其組織特征。
2.陶瓷材料的粒度測定
(1)晶體粒徑的測量
測量時通常使用有刻度尺的目鏡進行。目鏡的十字絲上刻有100個小格(刻度尺),每一小格所代表的長度因放大倍數不同而不同。目鏡刻度尺每格所代表的長度是利用載物臺測微尺來標定的,載物臺測微尺嵌于玻片上(或是金屬板上),長1mm,分為100小格,每一小格為0.01 mm。
①測量原理:首先根據載物臺測微尺,對一定的放大系統求出目鏡刻度尺每一刻度的代表值,然后再用目鏡刻度尺直接測量晶粒的粒度。
②測量方法:
首先進行目鏡刻度尺標定。取“10×”目鏡(附有刻度尺),將載物臺測微尺置于載物臺上進行準焦,使視域內同時見到兩個顯微尺。將兩顯微尺平行并移動載物臺測微尺使兩尺零點對齊,然后仔細觀察兩尺上分格線再次重合的地方,數出這一段長度中二尺各有的刻度數。例如目鏡刻度尺56小格,載物臺測微尺刻度為70小格,即目鏡刻度尺56小格相對于載物臺測微尺的70小格
目鏡刻度尺代表實際長度值求得后,就可以測定晶粒(或氣孔)的平均大小了。即將欲測試樣的晶粒(或氣孔)移至目鏡刻度尺上,讀出欲測晶粒(或氣孔)所占目鏡刻度尺的格數就可以算出晶粒(或氣孔)的實際尺寸。比如某一晶粒占據目鏡刻度尺4格,則該晶粒的實際尺寸為12.5μm×4 = 50μm。
對多個晶粒(或氣孔)進行測量,求其平均值,即為某種相分的晶粒(或氣孔)的平均粒徑值。對于等徑的晶粒只需測一個方向,對于非等徑的晶粒如長條狀、柱狀、針狀等則必須分別求出其長短方向的尺寸,然后再求其平均值。
3. 偏光顯微鏡下聚合物球晶的觀察
將壓片機升至240℃;放上蓋玻片,再放上少量聚丙烯樣品,待樣品熔化后再蓋上一片蓋玻片,壓制約一分鐘,制成試片。打開上蓋,使其緩慢自然降至室溫,可制成較大的球晶。
偏光顯微鏡在使用前首先要對光,此時可裝上低倍物鏡和目鏡,推出起偏片(起偏器),轉動視場光闌,使 在目鏡中看到的視域為最亮,再推進起偏片,使得在兩個偏振片正交時目鏡的視域最暗。其次是對焦,將制好的試片置于載物臺觀察,并慢慢提升鏡筒,直至看到物象后,再轉動微調手輪,使物象達到最清楚為止。此時偏光顯微鏡即處于可用狀態。用畢后,按取用時狀態放好。
把偏光顯微鏡調到可用狀態后,將聚丙烯試片放在載物臺上觀察球晶形狀,并測量聚丙烯球晶直徑。
將本頁加入收藏
下一篇:偏振光原理
上一篇:顯微鏡的分類、功能及應用領域
本文出自上海永亨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本文地址:http://www.renziyi.cn/articles/416.html
工業顯微鏡測量顯微鏡視頻顯微鏡專業的供應商
合作伙伴:http://www.xianweijing.org/顯微鏡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