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6歲的樊廷俊,現任中國海洋大學海洋生命學院副院長、國家生命科學與技術人才培養基地主任、角膜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主任。近年來,他先后獲得了青島市專業技術拔尖人才、青島市優秀共產黨員、山東省高等學校教學名師、國家細胞生物學教學團隊帶頭人等榮譽稱號。
課堂上,樊廷俊插講的一個故事,給記者留下深刻印象。他說,美國學者斯垣利·普魯辛納在羊瘙癢癥的病因研究中,經過8年潛心研究終于推翻了傳統的認識觀念,確立了新的致病因子,最終他的實驗結果得到了學術界的公認,他也因此獲得1997年的諾貝爾獎。
“這是我的‘教書育人’方案之一。我是想通過這個故事,激勵學生一定要勇于創新,不能思想保守,不能因循守舊。”課后,樊廷俊對記者道出了講這個故事的初衷。
樊廷俊是1999年來到中國海洋大學工作的,他從無到有建立起了細胞生物學本科、碩士、博士系列課程。樊廷俊說,“教授不僅要教書更要育人,但如果直接說教往往事倍功半,所以我就根據課程內容自身的特點,結合一些著名學者的科研經歷及學術行為的典型事例制定了這個方案。”
在樊廷俊的辦公室里,記者見到了共7個篇章的“教書育人”方案,分為早日立志、發憤圖強、鍥而不舍、勇于創新、早日成才、警示、身體健康等,每個篇章都有幾個精彩的小故事,“每次講課我都會插講與課程相關的故事,這樣會起到潤物細無聲的效果。”
正因為樊廷俊注重教書育人,他所主講的細胞生物學課程成為省級精品課程,他所帶領的細胞生物學教學團隊成為省級和國家級教學團隊,榮獲山東省高等學校優秀教學成果一等獎、二等獎等榮譽。
除了講課外,樊廷俊去的最多的地方,就是實驗室了。樊廷俊到中國海洋大學工作后,開辟了海洋經濟動物細胞工程、角膜組織工程和海洋無脊椎動物非特異性免疫等研究方向,先后主持完成國家863課題、省部市級科研課題數十項。特別是以他為帶頭人的角膜組織工程課題研究,部分實驗成果經鑒定已達到世界首創、國際領先水平。
在中國海洋大學的角膜組織工程重點實驗室,記者看到這個實驗室大約有70多平方米,實驗室擺放著各式顯微鏡、生化培養箱、細胞計數儀、超低溫冰箱以及各種實驗設備,實驗室還間隔出了6間無菌室、8個超凈工作臺,一些年輕的實驗人員正在聚精會神地做著各種實驗。“這些實驗人員都是我的學生,有的正在攻讀博士,有的正在攻讀碩士。”樊廷俊介紹說,“我每天在這里的時間最長,有時候要親自做實驗,有時候要隨時指導實驗過程。”
在一臺顯微鏡前,海洋生命學院學生鄒平正在觀察研究細胞的生長狀態。她告訴記者,她是從別的學校考過來的,當初就是奔著樊廷俊教授的名氣來的,來了以后深刻體會到了樊教授高遠的學術眼光和嚴謹的治學作風,“樊教授常說‘嚴謹為學、誠信為人,細節決定卓越’,實驗全過程涉及的每一個點、每一個細節,他都要做指導,每一步都很嚴謹。”鄒平由衷地說。
正是基于這樣嚴謹的治學和研究精神,歷經9年時間的艱苦研究,樊廷俊帶領的研究團隊,在國際上首次建立了未經任何腫瘤病毒或癌基因轉染的人角膜內皮細胞系、人角膜基質細胞系和人角膜上皮細胞系,突破了組織工程人角膜無法規模化體外重建的國際性難題。
“人體眼角膜結構大致分為三層,分別為上皮、基質和內皮,由于其結構中不含任何血管,所以內皮部分起到了為眼角膜提供養分并保持角膜透明的作用。”樊廷俊介紹說,“人工角膜就是利用人工方法,體外培育出的可用于移植的角膜細胞層。目前,內皮已經進入產業化程序階段,上皮還在做動物實驗,基質正在準備做動物實驗,預計年底前還將完成人工全角膜的重建工作并啟動動物移植實驗。”
目前,角膜移植是角膜盲患者重見光明的惟一希望,但由于捐獻角膜的數量極其有限,大多數患者因得不到移植角膜而無法復明。這些研究成果產業化后,將使更多的人盡快地重見光明。
“為了讓千百萬人早日重見光明,我們會加倍努力的。”樊廷俊鄭重地承諾。
本文來源于:http://www.xianweijing.org/index.html
相關文章:手機顯微鏡,手機惡搞?
大腦的顯微鏡解剖圖
將本頁加入收藏
下一篇:防控大腸桿菌的感染
上一篇:手機顯微鏡,手機惡搞?
本文出自上海永亨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本文地址:http://www.renziyi.cn/news/457.html
工業顯微鏡測量顯微鏡視頻顯微鏡專業的供應商
合作伙伴:http://www.xianweijing.org/顯微鏡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