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標題:有機質在沉積物成巖礦物樣品分析顯微鏡
信息分類:行業動態 新聞來源:未知 發布時間:2017-10-13 23:04:41
有機質的保存
生物標志化合物之所以能存在,是由于在沉積和成巖過程中它們的
基本結構保持不變。在本書中,術語“成巖作用”是指由于受熱(一般
小于50℃)而引起重大變化之前,有機質在沉積物中發生的生物的、物
理的和化學的蝕變。
后生作用指巖石中的有機質在典型的埋藏條件下由于埋藏和溫度為
50~150℃的熱作用而經歷的熱蝕變過程,所需時間以數百萬年計。在
后生作用過程中,生物標志化合物會發生結構性的變化,這種變化可以
用來估算其烴源巖或該烴源巖排驅的原油的受熱程度。此外,由于生物
標志化合物代表著一類有貢獻生物的特殊組合,因此,它們在有效烴源
巖內的分布是一種可用于對比的指紋,能夠將巖石與可能已運移了許多
公里的排驅原油聯系在一起。在溫度為150~200℃的范圍內,即在綠片
巖的變質作用之前,有機分子會在被稱之為變生作用的過程中裂解成氣
體。由于在這種條件下生物標志化合物變得不穩定,其濃度會大大降低
或者干脆被破壞殆盡。深部烴類氣體的聚集可以歸因于以下三種作用:
(1)高熟的特定有機質的裂解;(2)烴源巖中殘余油的熱裂解;(3)儲集
巖中原油的二次裂解。目前尚無令人信服的證據可以證實深部的、具有
商業價值的甲烷氣的聚集是來源于無機作用的過程,如地幔脫氣。
將本頁加入收藏
下一篇:不同特征的淀粉產品樣品凝膠技術工藝
上一篇:線粒體和葉綠體可能分別來源喜氧非光合作用菌和藍藻菌
本文出自上海永亨光學儀器有限公司,本文地址:http://www.renziyi.cn/xwjdt/2497.html
工業顯微鏡測量顯微鏡視頻顯微鏡專業的供應商
合作伙伴:http://www.xianweijing.org/顯微鏡百科